“治未病”是古代医家对疾病提出的预防学术思想,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纪录,其主要内容是防患于未然,预防疾病的发生和生长。《难经》和《金匮要略》对“未治病”均有论及,使中医预防学理论倍受推崇而日臻完善。“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归纳综合,在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治未病”一词最早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进一步指出:“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能实脾,惟治肝也。”此见治未病寄义有二:一是未病之前,防止疾病的发生,就是要求人们增强养身摄生,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抗御能力;二是已病之后,防止疾病的传变,已患病了就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杜绝疾病伸张传变,即所谓“上工救其萌芽”。因此,对今世医学界尚难治愈的恶性肿瘤,中医以“治未病”为中心,把“治未病”应用于中医肿瘤学领域,与现代肿瘤病学的三级预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1、“治未病”与肿瘤预防《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日:“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而且提出了肿瘤发病与自然界的密切相关:“夫人禀五常,因民风而生长,民风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些思想对肿瘤预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肿瘤来讲,未病先防就是指在肿瘤未发生之前,针对可能会引发肿瘤的诸多因素,接纳适当干预措施,阻断、延缓疾病的发生。
肿瘤发病有遗传因素、免疫因素、内排泄失调、慢性疾病等内因;亦包罗有毒致癌物侵袭等外因。既知其道,当须“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而制止之。
昔人已经明确肿瘤的发生与所处地理情况、七情过分、人体的正气盛衰、脏腑功效强弱密切相关。张景岳指出:“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累之病。
”即指出脾肾虚损对于恶性肿瘤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未病先防”除了增强磨炼,注意日常饮食、起居以外,在用药物保健方面,应以补益脾肾为主,通过种种方法增强体质,到达“正气存内,邪不行干”,是抗御肿瘤发生的方法之一。2、“未雨绸缪”有病早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日:“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尔后药之,乱已成尔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疾病将起必有先兆,此时急治其先,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这就是有病早治。肿瘤的发生生长有一定的历程,从正常上皮细胞生长到浸润癌,经常要经由一段漫长的癌前病变,这种癌前病变具有可逆性,通过使用药物、食物可以逆转、阻止。如对食管基内情胞不典型增生、胃粘膜上皮异形增生、大肠腺癌的治疗可淘汰相应的肿瘤发生。
3、既病防变《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其精神实质在于治病时必须照顾整体,治其未病之脏,以防疾病的传变。一般来说,疾病发生之后,是否会传变,一是看病人的抗病能力;二是受邪的深浅、轻重;三是治疗实时和恰当;四是脏腑之间的生克关系。这些都需要医者对病情的细心视察、分析综合,掌握详细病势,重点辨证论治,接纳坚决有效的方法,截断病势的去路,防止疾病的传变。
脏腑与脏腑之间,生理上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生克制化关系;病理上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传变的乘侮亢害关系,一脏有病,可依据自身纪律而影响他脏。因此,在治疗时,应依据这种纪律,先治或先安未病脏腑,以阻断疾病的传变途径,防止疾病的伸张,使疾病向着痊愈的偏向生长,这是治未病的关键思想之一。
对于早期的恶性肿瘤,因正气渐衰,邪气旺盛,中医药治疗原则应该是祛邪与扶正并重,扶正是预防癌邪继续耗伤正气,并延缓疾病向中晚期生长。对于晚期肿瘤患者,邪气壅盛,正气已衰,治疗应该以扶正为主要治疗原则,治疗目的是预防癌邪进一步耗竭正气。
这种“先安未受邪之地”的主张用于防治肿瘤传变有一定临床价值。先安未病脏腑,应重脾肾。
脾胃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久病耗气败胃,抗癌中药和化疗药物等都有害胃之嫌,故必须时时顾护脾胃。肾为先天之本,久病及肾,阴精亏乏,尤其放化疗对肝肾损伤严重,骨髓造血功效不继等时常发生,因此,当掌握病机变化,实时补养脾肾二脏,“见微得过,用之不殆。”4、防止复发转移西医肿瘤专家通常认为手术加化疗治疗后,基本上已完成了整个治疗方案,实际上这是“被动”、“静止”的思维方法,是不能有效降低术后复发转移,不能显着延永生存期的。
从免疫学角度来看,中晚期恶性肿瘤希望迅速,侵袭力强,说明机体免疫处于抑制和麻木状态,手术的创伤又会损伤患者的正气,造成气血亏虚,津液损耗,免疫力进一步减低,直接削弱了机体的免疫监视及免疫清除功效,降低了对癌细胞的抑制,给其复发转移提供了条件。因此,肿瘤发生后如何防止肿瘤侵袭及远处转移,亦为治疗的关键,此均体现了“治未病”思想。
中医对癌瘤转移的认识,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将转移称作“传舍”,传指邪气的流传、扩散,舍有居留之意,《灵枢·百病始生》篇云:“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传舍于经……留而不去,传舍于输……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或著络脉,或著经脉,或著输脉,或著于伏冲之脉,或著于膂筋,或著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
”《黄帝内经》认为“虚邪中人,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积”形成后,可以不停地发生传舍(即转移),以至于“邪气淫溢”。针对肿瘤病的基本纪律,调整阴阳的偏盛偏衰,恢复其相对的平衡,阻止其转移、复发,中医药调治就显得很是重要。
正气亏虚,余毒未尽,伏邪流注经络脏腑是肿瘤复发转移的病因病机,扶正祛邪乃是治疗的总纲,治疗上须注意两点。首先,应扶助机体正气,提高抗癌能力。癌毒深伏,易耗正气,再加上先前的手术也是耗伤大量气血的历程,若不实时扶正,则会造成脏腑功效虚损,正虚邪盛,癌毒失去抑制,易发生复发转移;再者,应全力祛邪,淘汰体内癌毒,并联合扶正,时时顾护正气。如此,扶正祛邪为一体,祛邪而不伤正,以期到达“养正积自消,邪去正方安”之目的。
总之,“防患于未然”是人们恒久履历和认识的总结,中医“治未病”思想源渊流长,“治未病”的思维及内在,是中医预防医学的精髓与焦点,其思想将会在现代预防医学中渗透、融合,更放异彩,发挥其不行忽的作用,证明其不行消逝的奇特理论的正确性。肿瘤治疗已逐渐进入中西医综合治疗时代,我们肿瘤科医生的任务是如何掌握和有机地摆设好种种有效的治疗手段,提高疗效,治愈更多病人。
本文来源:开云体育官方注册-www.edueic.com